来源:中国之光网
近期,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针对厨房机械、读写台灯、嵌入式灯具等17类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报告,再次敲响了照明产品安全警钟。
本次抽检在流通和电商领域共检测了19家企业销售的30批次读写台灯和21家企业销售的30批次嵌入式灯具产品。最终,共发现6批次灯具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0%。其中读写台灯2批次,问题均指向谐波电流不符合标准;嵌入式灯具4批次,不合格项目包括谐波电流限值、能效限定值(光效)和显色指数。
值得注意的是,一款在抖音平台销售的读写台灯涉嫌假冒阳光照明品牌。
这份地方性的报告,其暴露出的不合格项目、产品产地以及销售渠道等深层信息,精准地折射出当前照明行业在激烈竞争、渠道转型和质量把控上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谐波电流、能效和显色指数这三项不合格指标,均与照明产品的核心性能和制造成本紧密相关。在长期的价格战与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往往选择从最容易削减成本的环节入手,而电源驱动、LED光源芯片及封装等核心部件,正是“偷工减料”的高发地——被视为行业内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直接后果 。
照明产品中的谐波电流超标,是本次抽检暴露的最突出问题。 驱动电源是产生谐波的主要源头。驱动电源中的开关器件会产生非线性的电流,进而将电网电压波形扭曲,形成谐波。当谐波电流超出国家标准要求的限值时,将对电网及其他电器设备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
首先,谐波电流会污染电网,造成电网电压波动,降低供电效率, 甚至导致局部磁化过热,威胁电力系统安全。 其次,它会影响与其连接的其他敏感电子设备,导致通信设备内部产生干扰,甚至可能使断路器跳闸、熔断器熔断,引发电器过热。
因此,将谐波电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不仅是产品质量的合规要求,更是关乎电网公共安全和消费者使用安全的基础性保障。
新版谐波国标GB17625.1-2022《电磁兼容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已于2024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但从不合格灯具的生产日期来看,有3款产品为2024年7月1日之后生产。可见部分中小企业依旧在抱侥幸心理钻空子,未遵循新国标,采用低成本方案,导致产品不合规。
能效限定值(光效) :光效是衡量照明产品节能性能的核心指标。国家标准《室内照明用LED产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0255-2019)对能效设定了明确的限定值 。不合格产品通常意味着其光效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不仅会浪费电能,增加用户的电费支出,更与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减排政策相悖。
显色指数 :显色指数是衡量光源对物体色彩还原真实程度的关键指标 。对于本次抽查中的读写台灯而言,显色指数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近距离用眼视觉健康。长期在显色指数不达标的光线下阅读或工作,容易导致视觉疲劳,甚至影响对色彩的准确辨别,尤其对儿童读写环境危害更大。
本次抽检结果中,不合格产品生产单位的产地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域集中性,其中4批次来自广东,另外2批次来自浙江和安徽。这一分布并非巧合,其背后反映出中国照明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质量分化。
广东中山古镇作为全球照明产业的绝对核心,被誉为“中国灯饰之都” 。该地区拥有超过3万家灯饰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产值超千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产品出口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国际同类市场的约50%。
然而,这种“规模优势”也带来了“规模悖论”:庞大的产业基数在提供成熟供应链和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因内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使得低端、低价产品的生产量同样巨大。
今年8月,浙江省一项线上固定式通用灯具抽检报告显示不合格率高达46%,广东厂家占比81%,谐波电流超标被列为首要风险。
本次抽查中来自广东的不合格产品比例较高,并非意味着整个产业集群的质量堪忧,而是反映出该地区企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在长期的价格战压力下,部分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可能在技术指标上铤而走险。
这种质量分化现象,虽然只影响少数企业,但一旦被曝光,将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外部挑战,广东的头部企业正在积极求变,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抱团出海”和进行数字化升级,以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
本次抽检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一款不合格的读写台灯是在抖音平台销售的,并且涉嫌假冒阳光照明品牌产品。这一发现并非孤例,它揭示了新兴电商渠道,特别是直播带货模式,在产品质量监管上所面临的“薄弱环节”和“信任鸿沟”。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电商功能的快速发展,照明产品成为热门销售品类,但同时也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
假冒产品通常性能不佳,缺乏质量测试,并且没有官方售后和保修服务,存在显著的安全隐患 。
直播带货模式以其“快”和“流量至上”的特点,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模式下的供应链审查往往深度不足,商家和主播为了追求高销量,可能通过数据造假、低价倾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
消费者在非实体接触的购物环境中,很难通过肉眼辨别真伪。一旦商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面临售后服务难保障、维权困难等问题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侵蚀了直播带货模式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础。
针对抽检结果,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责令相关企业停止销售不合格产品,启动召回整改,并将依法追究违法责任。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这份抽检报告,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事件,但它所揭示出的行业质量问题,却具有全国性的警示意义。
它明确告诉从业者,在技术创新和渠道变革的浪潮中,任何对产品质量的松懈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它提醒从业者,质量安全是底线,只有将安全和创新并进,才能真正点亮行业的未来。
唯有坚守质量底线,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告别“低价=生存”逻辑,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和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实现中国照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照明不仅是照亮空间,更是照亮生活品质,质量是照明产品的生命线。